第452章 登月
白雨涵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57书屋www.57bend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第446章登月
息壤号需要飞行三天,才能降落在月球背面,故此直播只是直播发射,当息壤号平稳进入地球轨道后,直播也就到此结束。
但是息壤号成功发射所带来的影响,却经久不息。
“这盛世如您所愿!”
“月球,我们来了!”
“月球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华夏的领土,嫦娥月兔吴刚为证!”
“直接越过载人登月了吗,这就直接建造月球基地了吗,太强了吧。”
别说国外观众不敢相信,华夏自己的老百姓,都不太敢相信,什么时候国家就不声不响的造好了息壤号,开始开发月球了。很多时候国内的官方宣传途径都比较滞后,往往得等到外媒曝光,这边才不紧不慢的出来解释两句。息壤号也是如此,之前都没有宣传过。
当然,这也不算突兀,毕竟华夏航天局一年要发射一千多次任务,平均一天时间发射三次,不可能每次都宣传一下。
只是息壤号明显意义不同。
“首都时间下午三点十五分,我国自主研发的息壤号月球飞船,在航空港成功发射并平稳进入轨道,预计三天后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指定地点。”——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。
“星际大开发终于来了,二十五名宇航员,乘坐息壤号飞船前进月球!”——抖音大媒四处观察发布短视频,并配上了激动人心的bgm。
“息壤意味着土壤生生不息,息壤号代表了华夏开疆拓土的伟大志愿,地球和平来之不易,我们向外太空寻找栖息地。”——《新民日报》。
“来自帝国的息壤号月球飞船,已经开始了星辰大海的征途,不可思议的同时承载二十五名龙之勇士。”——鬼子nhk电台的某新闻节目。
“过早的进入月球,会对月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,人类已经在不断破坏地球环境了,我呼吁华夏保持克制,不要再去污染月球。”——瑞典环保大妈。
罗盟宇航局首席科学家约翰·内斯塔,接受记者采访表示:“探索太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,华夏已经做到了了不起的成就,我们希望能够有机会与华夏合作,共同前往月球探索科研。”
米利坚大统领,发了推特:“祝贺息壤号成功发射,愿米利坚与华夏一同伟大。”
阿三国宇航局官员,上节目时宣称:“我们阿三准备在未来五年里,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,月球开发价值非常小,火星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家园。在火星探索上,我们阿三已经超过华夏,向米利坚看齐。当然作为航天大国的一员,我们阿三宇航局同样祝贺华夏宇航局,他们也很出色。”
“黑洲人们支持华夏,希望华夏能够继续领导世界前进。”黑盟轮值主席阿卜杜勒·塞拉斯。
狗大户王子:“我们已经与华夏航天局签署合约,计划在未来三年内,利用华夏的飞机火箭,帮助我们发射十六颗卫星。”
……
成功发射不算什么。
所有人都在等待三天后息壤号降落在月球上,届时,才算这次发射圆满成功,否则前面铺垫那么多,最后换来的都将是嘲讽。
所有人都在期待,华夏民众更是多了一份忐忑。
不过所有人都不知道,拥有量子通信技术存在,航空港指挥中心,一直都在跟息壤号保持畅通交流。二十五名宇航员在没事干的时候,甚至开了几局游戏,与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嗨皮。无延迟、无卡顿的量子通信,让息壤号就好像不曾离开航空港一般。
“量子通信技术实在太厉害了,现在息壤号已经转移到地球轨道的背面了,按照正常的电磁通信,至少要有几秒钟的延迟,现在是一点没有。”
一名技术人员啧啧惊叹。
区未央抚摸了一下头发,矜持的说道:“希望能找到一些瑕疵地方,方便我们继续改良技术。”他依然担任着灵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职务。
灵犀计划也依然存在着,并不会因为技术开发成功,项目组就随之解散。
暂时的量子通信技术,还有许多瑕疵,尤其是十米撞球的超大体积,对量子通信的限制巨大,如果能减少一半的体积,至少能让息壤号再多搭载十名宇航员。也就是说,一个十米撞球终端,就占掉了二十名宇航员的名额——算上宇航员本身和所需补给。
不过想要减少十米撞球的体积,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素。
一个是十米球技术进化到五米球,乃至一米球,再一个就是找到新的方法进入能量层,这样就能无需借助光笼技术,不用费力维持十米撞球中的小号超级环。但这些已经不是灵犀计划本身可以完成,需要金乌计划(可控核聚变项目)和南天门计划来实现。
“能把终端体积缩小,就最好了。”工作人员笑道。
区未央摇头:“那得指望杜院士他们了。”
“不能解决终端体积的话,那就没啥要改良的了,现在的通信质量,我们都很满足,比以前用电磁通信简直好得太多了,到现在一次断线都没有发生。”
一名工作人员补充道:“真要说有什么的话,就是通信转化还是有点滞后。”
息壤号的通信并非只有十米撞球的量子通信,还有常规的电磁通信,因为量子通信只能在两个终端之间进行通信,所以终端之外的通信依然需要电磁通信。这就需要把电磁通信,转移为量子通信,再通过十米撞球进行传输。所有的问题,都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发生。
区未央表示道:“集成度还是不够,我们回去后会对十米撞球进一步改良,争取把两种通信的转化方式,集成到十米撞球上,这样应该能进一步压缩飞船的通信设备体积。”
……
转眼三天时间就过去了。
航空港指挥中心重新变得气氛紧张起来,大屏幕上显示着息壤号的方方面面情况,随着工作人员的不断汇报与指挥,息壤号成功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背面着陆。
当飞船的底座与月球土壤亲密接触时,摄像镜头的晃动,又一次将大家悬着的心提起来。
不过紧随其后,飞船开始自检,宇航员们也纷纷检查各自的岗位,得到了满意的答复——息壤号平稳落地,一切数据正常,船体没有任何破坏。
“穿好宇航服,接下来我们执行第一次舱外作业!”船长大声的呼喊。
宇航员们纷纷穿上新材料制造的宇航服,采用全新液汞合金丝线编制内衬,轻便超薄的同时,具有极强的防护能力,子弹都打不穿。并且与传统宇航服臃肿的结构相比,新材料宇航服就像是偏厚的外套,尤其是呼吸面罩,紧贴口鼻位置设计,抛弃了臃肿的大玻璃头盔。
视野部位的曲面玻璃直接贴合眼睛部位,显得相当酷炫。
“指挥中心,指挥中心,这里是息壤号,正在装备执行第一次舱外作业,请求下达许可指令。”船长带着几名穿好宇航服的宇航员,站在了舱门口。
航空港指挥中心立刻回应:“同意执行操作,请派遣测试员进行十分钟测试,结果完好之后再以小队的方式进行作业。”
“收到,收到,测试员已经做好准备,下面开启舱门。”
咔嚓!
滴滴答答。
三重气压舱门很快打开,一位测试员缓缓迈步走出飞船船舱,然后一脚踏在了月球的土壤上,踩下一个清晰的脚印。距离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1日踏上月球,这是人类时隔六十多年,再次踏上月球这颗陪伴了人类漫长文明史的星球。
咔嚓!
图片被相机拍下,然后传回航空港指挥中心。
指挥中心的负责人,立刻与外宣部门联系:“登月照片已经拍摄完成,可以对外宣传了。”
www.。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