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一章 岂云逐末人
地黄丸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57书屋www.57bend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&ep;&ep;搞定了庾氏,柳氏认怂服输,也就彻底搞定了门阀世族。谁敢不服,庾府还没洗干净的血迹就会时刻提醒着人们,和徐佑作对,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可悲下场。
&ep;&ep;自此之后,徐佑在朝中一言九鼎,大肆提拔心腹到六部的中层,一手写奏疏,一手批朱,再无人和势力能够抗衡。
&ep;&ep;山宗的婚事定在来年五月,柳氏始终觉得这场联姻有点丢人,本不想大操大办,可徐佑派人递了话,说他到时要亲临祝贺。
&ep;&ep;开玩笑,柳氏和山氏联姻是为了给天下打个样,今后牵扯到门第婚的,全照此处理,怎么可能让你柳氏摸黑把事办了?
&ep;&ep;柳权心里憋屈,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,只好咬牙同意,耗费心思,给女儿准备嫁妆。
&ep;&ep;至少得让山宗那土包子看看,真正的顶级门阀嫁娶时,礼单长的超出世人的想象。
&ep;&ep;朝局稳定之后,市舶司和远海贸易公司开始选人选址,吏治、民生、律法等各方面也在逐渐的完善和革新推进。
&ep;&ep;升明三年如期而至。
&ep;&ep;元日朝会,王公贵戚、宰辅百官、少数民族代表和部分驻金陵外国使节集合在端门外,等到遍布宫中的火盘燃起,入宫施礼完毕,皇帝赐宴,有百济的使节道:“我主深为仰慕太尉,之前的诗作皆反复成诵,特命鄙人此来朝贡时,务必求一首新作,万望太尉俯允。”
&ep;&ep;徐佑已经许久没有新作问世,受此盛情相邀,无法拒绝,毕竟外交无小事嘛,他挥毫立就:
&ep;&ep;“尝闻商者云,转货赖斯民。远近日中合,有无天下均。上以利吾国,下以藩吾身。周官有常籍,岂云逐末人……桑柘不成林,荆棘有馀者。吾商则何罪,君子耻为邻。上有尧舜主,下有周召臣。琴瑟愿更张,使我歌良辰。何日用此言,皇天岂不仁?”
&ep;&ep;洋洋洒洒,三十八句,百济使节如获至宝,不仅得了徐佑的新诗,还得了他的真迹。这要是带回国,至少官升三级是肯定的。
&ep;&ep;尚书右仆射鲁伯之笑道:“贵使要知道,太尉的诗从不轻易赠人,总要有润笔之资,以示诚意。”
&ep;&ep;百济使节忙不迭的掏出长长的礼单,很骄傲的道:“鄙人虽来自小邦,但也知上国的礼数,这是我主敬献太尉的润笔。”
&ep;&ep;润笔这个说法,还是徐佑微末时前往晋陵退婚,和袁阶闲谈时提起,后经袁阶宣扬,不仅流传南北,连海外诸国也都了如指掌。
&ep;&ep;鲁伯之接过一看,无非是毛皮人参玛瑙等土特产,道:“这些太尉都不缺……”
&ep;&ep;使节挠了挠脑袋,为难道:“小邦穷苦,实在没别的值钱的东西……”
&ep;&ep;“太尉更不缺钱,只是想在贵国租一个港口。”
&ep;&ep;“港口?”
&ep;&ep;鲁伯之熟络的勾住使节的肩膀,道:“来来,咱们边喝边谈……”
&ep;&ep;百济使节离开,苑里的其他人却从徐佑的诗里品出味道来。
&ep;&ep;大楚的商业活动比起汉魏,算是十分的繁荣,但重农抑商的政策依然存在。商人有钱,可身份地位低下,被人鄙视,也无法当官。
&ep;&ep;物资需求满足之后,必然要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,
&ep;&ep;这是人的天性。
&ep;&ep;徐佑准备给他们释放天性的机会。
&ep;&ep;随着这首新诗的流传,徐佑于十二日在礼部正式成立遒人司。
&ep;&ep;所谓遒人,出自《夏书》:遒人以木铎徇于路。
&ep;&ep;遒人的作用,一是宣布政令,二是采访民事。在基层负责的人员,也会定期接收新的命令和上报新的见闻,保证及时更新。
&ep;&ep;《诗经》就是通过遒人采集整理而成。
&ep;&ep;遒人司征辟大量说书人入职,为了确保每个州和每个郡都设立分部,每个县有三人以上的遒人,还招收了一批由于检籍失去士族地位的读书人。
&ep;&ep;他们有知识,也有捧铁饭碗的积极性,身在低估,不再介意浊职丢不丢人,纷纷踊跃报名,几乎挤破了门槛。
&ep;&ep;这一招,既有效解决了遒人司的人手问题,也大幅度缓和了检籍引发的社会矛盾。
&ep;&ep;遒人司成立的第一个任务,是借助徐佑的新作,将商业可以流通百物,方便百姓,有利于国家经济繁荣这个基本思想传播出去。
&ep;&ep;再进一步说明商人的苦辛和风险,把淳朴之风荡尽,奢靡之风盛行,归结于商人是不公平的。
&ep;&ep;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为即将进行的经济革新预热。
&ep;&ep;经过两个月的铺天盖地的宣传,不少商人自发的印刷徐佑诗集,免费送给百姓,连乡野偏僻之地,也在传唱这首“商人诗”。
&ep;&ep;民众对商人的看法在快速的发生着改变,朝廷突然颁布法令:取消金陵、吴县、钱塘、成都、浔阳五座城市的宵禁和里坊制度,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,允许在有关部门规划好的区域摆摊做买卖,并减免繁琐的交易税,重新制定简洁明了的商业税征收试行方案,推动城市商业化进程试点……
&ep;&ep;这套法令,其实和之前的土断、检籍、新法等一脉相承,通过土断检籍,分清了土地和人口的关系;通过新法,解除了土地对人口的束缚,增加了流动性;再通过取消宵禁和里坊制,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商业行为,从小农经济向农商并重转变。
&ep;&ep;为了保护商业,户部和吏部联合下文,规定凡官府需要的物资,都要与民和市,照价给钱,不得摊派和征调。官吏不许以任何名义盘剥商贾,违者从严从重惩罚;
&ep;&ep;同时,推出农业、水利、造纸、印刷、纺织、矿业、造船、炼钢、烧瓷、饮食、娱乐等十七大行业的三到五年规划。
&ep;&ep;当徐佑大刀阔斧的对江东全方面改造的时候,北魏也迎来了一次大变局。
&ep;&ep;经过何濡一年多来的分化、拉拢、打压,又顶着各方巨大的压力,提前投入堪比北魏三年纯财政收入的人力物力,对邺城进行了全方面的修缮和扩建。
&ep;&ep;为何选择邺城?
&ep;&ep;洛阳曾是元瑜心里的备选地之一,但后来局势变化,洛阳几经战火毁城,现在就像是嵌进楚国腹中的钉子,四面皆敌,已不适合为兰京。
&ep;&ep;邺城就成为唯一的选择。
&ep;&ep;不是因为其他地方不好,而是因为笼罩在邺城身上的光环太耀眼了。
&ep;&ep;邺城最初是在袁绍的治下,物阜民丰,等到曹操封魏王,定邺城为国都,前后营建数十年,再到曹丕篡汉,迁都洛阳,可仍然把邺城作为五都之一,直到曹魏覆灭,还是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基地。
&ep;&ep;北魏立国后,邺城所在的冀州被称为国之资储,唯籍河北,可知当地的富饶繁荣。
&ep;&ep;且邺城的漕运相当发达,得漳水之利,物资运输便捷,西有太行之险,南有黄河屏障,比起洛阳,有洛阳的优势,而无洛阳的劣势,立作兰京,更为合适。
&ep;&ep;这年五月七日,天师康静上表:臣夜观星象,俯察图记,发现必有迁都之事。
&ep;&ep;皇帝道:天意如此,然不知民心如何?
&ep;&ep;康静答道:上古尧都平阳,舜迁于冀,可知帝王所居,历代不同。今平城贫瘠,只能修武,不能修文,百姓颇多怨言。陛下迁都,经略四海,正是周汉兴隆的规制,民心自然支持。
&ep;&ep;皇帝又道:然自先帝以来,久居此间,北人恋旧,一旦南迁,未免造成惊扰。
&ep;&ep;康静道:大魏远祖世居北荒,后居东木根山,又居盛乐,再迁平城,帝王以四海为家,或南或北,随地可安,陛下英明武略,国运清夷,如何独独迁不得呢?
&ep;&ep;皇帝以为大善,正式把迁都提上议程,向诸州郡和边境六镇颁发明谕。但是,仍然遭到鲜卑贵族和一些朝臣们的极力反对,而反对声音最大的,是边境六镇的镇都大将。
&ep;&ep;这是隐患,若不息平镇都大将的异议,怕会遗祸无穷。何濡建议元瑜西巡,元瑜如今对他言听计从,旋率三郎卫士出京临幸阴山,登阅武台,遍历怀朔、武川、抚冥、柔玄四镇,再还平城已到秋季。
&ep;&ep;六镇对迁都的异议被压制。
&ep;&ep;可面对平城里的反对力量,崔伯余问计何濡,何濡笑道:“尚书令胸有成竹,我就不献丑了。”
&ep;&ep;崔伯余坚持,道:“请少傅指点。”
&ep;&ep;何濡答非所问,道:“我听说尚书令最近和天师有些争执?”
&ep;&ep;崔伯余也不隐瞒,道:“是,我欲把佛门赶尽杀绝,可天师却觉得佛门式微,再不足以威胁天师道,打算见好就收。”
&ep;&ep;对康静而言,他在北魏振兴天师道的任务已经完成,佛门经过多次清洗,只是苟延残喘,托庇在太子和诸多贵人门下,继续追杀,困兽犹斗,政治上要冒更大的风险。
&ep;&ep;但对崔伯余而言,他要全面汉化,复兴儒学,自然要报儒家被佛门压制了百余年的深仇大恨。
&ep;&ep;两人为此多次起了争执,康静无法说服崔伯余,崔伯余也无法说服康静。
&ep;&ep;他们不能达成共识,元瑜就不能下最后的决心。
&ep;&ep;所以崔伯余今夜拜访何濡,明着是为了商讨迁都,实际上是为了佛门。
&ep;&ep;何濡道:“其实,若要让主上灭佛,现在正好是良机……不如,我和尚书令同时把心中所想写在掌中,看看是否相同?”
&ep;&ep;崔伯余欣然应允,取笔写了两字,握拳等何濡写就,再摊开手掌。
&ep;&ep;果然,两人写的内容一模一样:
&ep;&ep;大乘。
&ep;&ep;若法归泉下有知,真得说一句:我谢谢你们嘞!
&ep;&ep;(我看有朋友问结局,很快了,已经选好节点,大概会在北魏分裂,六镇生乱,徐佑登基结束,不要急,没多少章了。感谢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