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 悬崖之下(终)_475
刚大荒落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57书屋www.57bend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接下来短暂的几个转场画面里,东北抗联的战士们沿着山路摸黑行进到了背荫河镇附近。
在这期间,他们又汇合了由赵一蔓带领的珠河民兵大队,使得整个队伍变得更加庞大起来。
随后,程刚则与其他几名指挥员一同,到了目标附近的一处山头上观察敌情。
“看见那座烟囱没有?烟囱底下就是日本人建的‘中马城’了,让战士们注意隐蔽,敌人的警觉性很高,动作太大的话很容易被他们发现。”
“乖乖,这碉堡修得可真够严实的,对了,他们这大半夜的烧什么炉子啊?烟还挺大的。”一名配角举着望远镜,好奇地问道。
“焚化炉。”程刚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,“所有被他们研究完的实验体,全部都丢到那炉子里烧掉了。”
“那…那不就是……”配角先是愣了一会,随后又是一阵反胃的表情,接着很快就变成了痛苦与愤恨。
而程刚只是沉重点头道:“没错,就是大家想的那样,所以我们不仅要趁早铲除这个贼窝,以后也必须把这些侵略者彻底消灭干净。
同志们,其他的话我就不多说了,等把这中马城打下来之后,大家想怎么处理都行。
现在正式开始执行作战计划,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,没有的话就过来对表吧。”
随着程刚发话,在场的其他同志纷纷拿出了怀中包得严严实实的手表。
首发网址m.vip
导演在这里非常注意细节,当时的抗日联军虽然有程刚时不时的支援,但手表手电依然是个稀罕物。
而因为此次计划的复杂程度,不仅需要攻克敌人的堡垒,而且还得始终提防周围方向可能的援军,对于时间的把控极其严格,所以手表也极其奢侈地下放到了排一级。
根据亲历者回忆,他们中不少人还是直到作战前,才被临时派发了一只表,虽然战后很快就上交了,可大家还是宝贝得不行。
就着手电筒的微光对好时间,大部分指挥员就此分散开来,只剩下了程刚、赵尚至以及赵一蔓三人。
等其他同志走后,赵尚至犹豫了一会,终究还是咬咬牙说道:“程部长,要不等会还是让我上吧,这次行动实在太危险了,万一你出了什么意外,大家都没法跟组织上交代啊!”
紧接着赵一蔓也劝道:“没错,程刚同志,这摄像机我应该也会用,等下就让我去吧。”
无论从言语还是动作上,都能看出这两位东北抗联的代表人物,对于程刚表示出了非同一般的关心。
不过这也很好理解,熟悉历史的观众都知道,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在当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,并逐渐转化成了一支真正属于党的部队,由程刚同志开辟的地下后勤线路,堪称功不可没。
只是面对两人的好意,这时正在摆弄着一台蔡司手持摄像机的程刚,却是以一种相当轻松的口吻解释了起来:
“哈哈,刚刚不是都说好了嘛,大家各自都有安排,尚至同志需要统筹指挥各分队的行动,一蔓同志带领民兵做好后勤工作,这些在后头都是缺不得的呀。
至于我嘛,等会放完炮就没事了,等战士们把目标打下来,我再进去拍个照,能有什么危险的,别的话就不说了啊,省的变成乌鸦嘴咯。”
最后那两句,程刚几乎是用着哄小孩子的语气说出来的,不仅把另外两位同志给憋住了,同时也让屏幕外的观众哭笑不得。
也幸亏眼下故事的主人公尚在人世,并且神志还算清醒,否则最终拍出来的很可能就是一场义正言辞又不接地气的对话,反而没得现在这般味道。
当然,这种小场面的文戏并没有持续多久,很快真正的重头戏就上来了。
头号角色率先从空中登场,前方指挥部通过电台与后方机场保持联络,第一时间就确定好了飞机的起飞时间。
两架由初教-1(波-2)改装而来的对敌攻击机,一共搭载了四枚重达100kg的航空炸弹。
这时的两位飞行员,手上就没有开头那种先进的无线电导航技术了,漆黑的夜里,只有沿途战士们搭建起来火堆可以为他们指引方向。
尤其是即将临近战场的时候,飞行员还需要立即关闭发动机,凭借飞机本身良好的滑翔性能,飞临目标上空悄无声息地投弹。
看似驾轻就熟的操作,实际上却是无数个日夜奋战训练后的结果,期间的任何一处误差,都有可能给整场战斗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。
不过这些细节对于观众们来说就有点太复杂了,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还是放在飞机身上。
尤其是发动机关闭后贴地滑翔,从战士们的头顶上飞过的那一段镜头,简直是帅呆了。
“放!”刚才飞机掠过去的正是程刚所在的炮兵阵地,时间掐地相当准确,就在飞机马上抵达目标上空的时候,一门60mm迫击炮发射出第一枚弹药。
只不过这次发射的并不是炮弹,而是照明弹,当天空被镁粉燃烧的光芒彻底照亮时,镜头转向飞机驾驶舱内,两位飞行员都已经戴好了墨镜,并迅速识别出了轰炸目标。
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,整个中马城才真正落入了观众的眼中。
“它的周围是三米多高的围墙,墙顶上架设着两道铁丝网,中间还有一道高压电网。
围墙四角各修筑一座坚固的炮楼,安设两盏活动式探照灯,墙外挖有两米半宽的护城壕。
正门朝北,一座吊桥横跨在护城壕上;吊桥里侧是两扇黑漆城门,由两名日本兵持枪把守。
这里夏国人一律不许靠近。火车经过背荫河站,也要将车窗帘布放下,严禁旅客向车外看望。”
这是后人所记载的中马城,因为战争缘故,当时的遗址不仅早已化为了废墟,而且基本失去了踪迹。
但在电影中,导演竭尽全力地做到了还原,并借由照明弹的光芒,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这座恶魔之城拍了一张全景照。
强光、飞机、碉堡、爆炸,众多令人心惊动魄的战争元素汇聚成了一个镜头,让人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夜晚。
只不过,或许在某些后人眼中,战争镜头总会有种别样的美感,可对于亲身处在战场中的人来说,除了紧张、恐惧以及那么点点的希望外,实在没得什么唯美可言。
“操,炸偏了!”远处的炮兵阵地,自发射完照明弹后,就一直在紧盯目标的程刚,忍不住说出了一口脏话。
按照最理想的预计,四发炸弹对于四座炮楼,只有将这四个最显眼的障碍搬开,才能保证以最小的代价拿下目标。
但飞机投弹的准确性向来高不到哪里去,尤其还是在夜间,哪怕是低空低速飞行也无法保证就一定能尽全功。
最终面向公路两座炮楼被端掉了,而另外两座尚不知具体情况,但从中发射出的探照灯光芒,已经说明它们至少还维持着一定的功能
没有丝毫犹豫,也似乎根本没有看见那几束不停在空中来回晃荡的光线,程刚果断地跟赵尚至说道:
“计划不变,让突击队做好准备,等会火箭炮射完之后,装甲车打头阵。”
随即镜头一转,一门由六个管子组成的奇特火炮出现了众人的眼前。
虽说根据相关记载,因为尾部倾斜喷管所需的加工精度极高,制造成本过大,类似的技术在后来几年里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。
但对于军迷们而言,这场现代火箭炮的首次亮相,还是极具历史意义的。
至于普通观众,尽管六发火箭弹所产生的的威力,相比于后来二战时的场景,实在不值一提,可由于前期剧情的铺垫以及导演独特的拍摄手法,还是硬生生地拍出了强烈的震撼。
相比于航弹,火箭炮的准确度也高不到哪里去,所以最终爆炸的位置并没有全部落在目标上。
但至少震慑敌人的效果已经达到了,即便不能亲眼看见城内日本人的反应,外头的战士们也能猜出敌人此时的惊慌失措。
其实不只是敌人,哪怕是抗联战士,也有许多人一时半会都没有反应过来,实在是眼下的火力已经超乎了他们的想象。
“冲!”
最后,还是临时客串装甲车驾驶员的最后一位飞行员,动作最为迅速。
之前过来时,为了不暴露目标,这么重的铁家伙除了刚开始还自己走了一段路外,后面大部分都是战士们用骡马乃至人力拖行的。
或许也是真的憋急了,这一脚油门下去,原本只是在怠速运行的发动机,瞬间爆发出了刺耳的轰鸣,连带着配套的变速器也开始嘎吱作响。
一马当先的装甲车,不仅只有前部附带了钢板,后头光着的屁股,还拖着一架木质板车,实在是显得不伦不类。
但正是这辆土得掉牙的铁家伙,给了其他战士无穷的勇气,轰鸣声中,穿着防化服、戴着防毒面具的突击队也跟在了后面,与此同时,其余阵地上的战士也依次发起了进攻。
……
“虽然小时候我也看过程老拍的那段现场影片,但确实没想到,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故事,那些照片里的前辈,看起来都好年轻啊。”
影片结束,妻子拿出纸巾擦了擦眼泪,这时银幕上正在播放的是最后的彩蛋。
故事中所有涉及到人物原型一排排地闪过,他们的黑白照与数字化处理后的彩色照片先后出现,使得这些人物变得更加鲜活了起来。
其中有最开始牺牲的中年男人,他的前任妻子死于泉城惨案,唯一的儿子后来牺牲在了抗日战场。
也有在最后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驾驶员,牺牲时年仅二十岁,照片笑着的样子,看起来还只是个大男孩。
所有观众都还记得,正是那俩出其不意的装甲车,不仅第一时间将跨越壕沟的板桥运到了前线,而且又及时地轰开了城门,让战士们得以顺利突破敌人的防线。
即使是突入城内之后,车上搭载的机枪也始终在压制着两座仍在活动的炮楼,为战友们提供了绝佳的掩护,同时也让他成为了敌人集火的目标。
当时日军所表现出来的平均素质和战斗意志,确实要远远超出战争后期,在远程火力不足而且兵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,他们照样悍然发动了数波自杀式攻击。
短短的十来分钟,就经历了反复好几轮的拉锯战,最终城内守军全部覆没,突击队员也死伤惨重,装甲车更是被炸得粉碎。
还有被营救出来的幸存者们,在那些照片旁附带的介绍中,虽然他们的过往经历大多不详,但逃出来后几乎全部选择了参加抗日联军,并大多牺牲在了战场之上。
这时,丈夫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,那是他的曾祖父。
在小时候爷爷所讲的故事里,年轻的曾祖父在冰城街头被日本人抓走,关进了集中营。
后来是红军把他救了出来,于是他便直接参了军,甚至又在部队里遇到了爱情,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。
虽然那个年轻人没能从他的最后一场战役中活下来,但他的孩子还是在党的照料下茁壮成长,并在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工人。
回想起这些,这个出身现代的东北男人方才明白,原来历史距离自己是如此的接近。
看着还在默默擦着眼泪的妻子,他轻轻地笑了一下,温柔地抱住了对方。
www.。m.